公司作为湖南省科技型企业,本次荣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称号是对我司创新发展成就的再次肯定,同时标志着公司在企业创新发展方面又迈进了一个更高的台阶。我司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,不断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,为非标自动化行业的发展树立了新标杆。下一步我们将再接再厉,聚焦智能制造方面增强核心竞争力,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,为各类型科研机构、高校院所,电子电力企业、航空航天企业、新能源领域和半导体领域定制开发各类自动化成套设备。
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什么是专精特新企业:
专精特新企业:创新驱动的中小企业之星
一、专精特新企业的定义和特征
专精特新企业是指具有专业化、精细化、特色化、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,是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扶持对象,也是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的重要支撑力量。专精特新企业的定义和特征如下:
专业化:指企业专注于核心业务,具备专业化生产、服务和协作配套的能力,其产品和服务在产业链某个环节中处于优势地位,为大企业、大项目和产业链提供优质零部件、元器件、配套产品和配套服务。
精细化:指企业经营管理精细高效,在经营管理中建立了精细高效的制度、流程和体系,实现了生产精细化、管理精细化、服务精细化,形成核心竞争力,其产品或者服务品质精良。
特色化:指企业针对特定市场或者特定消费群体,利用特色资源、传统技艺、地域文化或采用独特的工艺、技术、配方或特殊原料进行研制生产或者提供独具特色的产品或服务,具有独特性、独有性、独家生产特点,有较强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。
新颖化:指企业创新能力成效显著,具有持续创新能力,并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,企业产品或者服务属于新经济、新产业领域或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创意、新模式等方面创新成果,拥有自主知识产权,应用前景广阔,具备较高技术含量或附加值,经济社会效益显著,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。
二、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现状
专精特新企业是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扶持对象,也是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的重要支撑力量。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现状如下:
规模: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是专精特新企业中的佼佼者,是专注于细分市场、创新能力强、市场占有率高、掌握关键核心技术、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。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的主导产品应优先聚焦制造业短板弱项,符合工业“四基”发展目录所列重点领域,或符合制造强国战略十大重点产业领域,或属于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及关键领域“补短板”“锻长板”“填空白”产品,或围绕重点产业链开展关键基础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攻关,或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创新产品。
质量:专精特新企业具有较高的质量效益,其主营业务收入、净利润、研发投入、专利申请等指标均高于平均水平。
动力:专精特新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动力,其创新能力和成果在行业和市场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认可度。
三、专精特新企业的政策支持
专精特新企业是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扶持对象,享受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,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财政资金支持:国家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、中央财政科技计划(专项、基金等)等渠道,对专精特新企业进行奖补、贴息、贴息贷款、贷款担保、风险补偿等方式的支持。例如,财政部、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《关于支持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》,明确“十四五”期间,中央财政将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累计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,分三批重点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和10000余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。
税收优惠政策:国家对专精特新企业实施了一定期限内的所得税减免、增值税优惠、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。例如,财政部、国家税务总局印发《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》,明确自2021年1月1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止,对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,按照15%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;对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企业,免征增值税;对专精特新企业的研发费用,按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75%比例确定扣除额。
金融服务支持:国家通过建立专精特新企业金融服务平台、推动专精特新企业上市融资、开展专精特新企业信用评级等方式,促进专精特新企业获得更多的金融服务支持。例如,工业和信息化部、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《关于加强专精特新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》,明确要建立专精特新企业金融服务平台,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发布、需求对接、风险评估、信用评级等功能;要推动专精特新企业上市融资,支持专精特新企业通过科创板、创业板、新三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;要开展专精特新企业信用评级,建立专精特新企业信用评级体系,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信用评级服务,提高专精特新企业的信用水平和融资能力。
人才培养支持:国家通过建立专精特新企业人才培养机制、加强专精特新企业人才培训、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引进和留住人才等方式,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支持。例如,工业和信息化部、教育部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《关于加强专精特新企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》,明确要建立专精特新企业人才培养机制,探索建立专精特新企业人才培养基地、专精特新企业人才培养联盟、专精特新企业人才培养示范区等形式,加强专精特新企业与高等院校、职业院校、科研院所等的合作,促进专精特新企业人才的培养和输送;要加强专精特新企业人才培训,开展专精特新企业人才培训计划,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技能培训、管理培训、创新培训等服务,提高专精特新企业人才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;要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引进和留住人才,通过实施人才引进计划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、完善人才保障制度等方式,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、高技能人才、高创新人才等,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人才支撑。
四、专精特新企业的挑战和机遇
专精特新企业虽然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,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,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技术创新能力不足:专精特新企业虽然在细分领域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,但在核心技术、关键技术、前沿技术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,难以形成突破性的创新成果,也难以应对技术变革和市场变化带来的挑战。专精特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,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一是研发投入不足,专精特新企业的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虽然高于平均水平,但仍然低于国际先进水平,尤其是在基础研究、原始创新等方面的投入更加不足;二是研发人员不足,专精特新企业的研发人员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,尤其是高层次的研发人才和团队缺乏,难以支撑专精特新企业的技术创新;三是研发合作不足,专精特新企业的研发合作机制和平台不健全,与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、大型企业等的研发合作不够密切,难以共享研发资源和成果,也难以形成研发协同效应。
市场开拓能力不足:专精特新企业虽然在细分市场具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,但在扩大市场规模、拓展市场空间、提升市场影响力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困难,难以实现市场的快速增长和持续发展。专精特新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不足,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一是品牌建设不足,专精特新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都有待提高,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和品牌价值,也难以抵御市场竞争和风险;二是营销能力不足,专精特新企业的营销渠道和手段都有待完善,难以有效地推广和销售自己的产品和服务,也难以及时地了解和满足市场需求;三是国际化能力不足,专精特新企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国际市场影响力都有待提高,难以有效地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和合作,也难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资源和机遇。
管理水平和制度建设不足:专精特新企业虽然在经营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,但在规范化、标准化、制度化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足,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。专精特新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制度建设不足,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一是战略规划不足,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目标、发展路径、发展策略等方面缺乏清晰的战略规划,难以把握市场的方向和机会,也难以应对市场的风险和挑战;二是组织结构不足,专精特新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够合理和灵活,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,也难以发挥人才的作用和潜力;三是制度建设不足,专精特新企业的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和规范,难以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行和高效管理,也难以促进企业的创新和发展。
专精特新企业虽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,但也拥有着一些机遇和优势,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:国家高度重视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,将专精特新企业作为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扶持对象,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,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了财政资金、税收优惠、金融服务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和引导,为专精特新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。
市场需求的拉动和刺激:市场需求是专精特新企业的重要动力,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消费者的需求升级,市场对专精特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,尤其是在新经济、新产业、新技术、新模式等方面的需求更加旺盛,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机会。
技术创新的推动和带动:技术创新是专精特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,专精特新企业在细分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成果,能够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服务,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,也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。
人才资源的集聚和培育:人才资源是专精特新企业的重要资本,专精特新企业拥有一批专业化、精细化、特色化、新颖化的人才队伍,能够为专精特新企业的技术创新、市场开拓、管理提升等方面提供人才支撑和保障,也能够通过人才培养、人才引进、人才激励等方式,不断增强自身的人才资源优势。
五、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驱动之路
专精特新企业是创新驱动的中小企业之星,是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的重要支撑力量,是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扶持对象。专精特新企业要坚持创新驱动,提升自身竞争力和发展潜力,成为中小企业的领军者和行业的明星,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:
坚持以市场为导向,紧跟市场需求,不断开发和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服务,提升自身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影响力,扩大市场规模和市场空间,实现市场的快速增长和持续发展。
坚持以技术为核心,加大研发投入,加强研发人员的培养和激励,加深研发合作,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成果,突破核心技术、关键技术、前沿技术的瓶颈,形成突破性的创新成果,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技术附加值,实现技术的领先和优势。
坚持以品牌为支撑,加强品牌建设,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,形成品牌效应和品牌价值,提高自身的品牌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,打造自主品牌和知名品牌,实现品牌的提升和发展。
坚持以人才为资本,加强人才培养,提高人才水平,加强人才引进,吸引人才资源,加强人才激励,留住人才队伍,加强人才保障,为自身的技术创新、市场开拓、管理提升等方面提供人才支撑和保障,实现人才的集聚和培育。
坚持以管理为保障,加强管理水平,提高管理效率,加强制度建设,规范管理行为,加强战略规划,明确发展目标,加强组织结构,优化资源配置,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行和高效管理,促进企业的创新和发展。